江门市委书记毛荣楷在其撰文的《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驱动”》中提出,要促进“产才”深度融合,在产业链上构建人才链,形成创新链,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提质增效升级。江门市市长邓伟根也多次表达了对江门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关心与重视,提出了“江门这几年的人才到底是流出多,还是流入多”的“市长之问”。
日前,记者从人社部门了解到,江门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首次超过10万人,新增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市人社局表示,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培养造就具备高超技能、良好理论和技术知识素养的高技能人才仍将是该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为实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的目标,还将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
●南方日报记者 甘雁娜 通讯员 江人社宣
1.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32.53%
高技能人才主要是指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一、二、三级证书的人员,即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技能人才素质水平可谓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当前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据江门市人社局统计,截至2015年11月,全市技能劳动者总量49.2万人,技能人才(中级工以上)总量31.41万人,高技能人才10.22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32.53%。
较之2010年底的3.87万人,江门高技能人才总量增加6.18万人。且呈现高技能人才占比逐年增加,初级工占比逐年下降的趋势,技能人才结构趋向更合理。江门市人社局表示,今年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显著效果,可以说是这五年来多政策、措施相互叠加、联动产生的“聚变反应”。
近年来,江门市先后出台《江门市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办法》、《市区企业高技能人才养老保险补贴办法》、《江门市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实施方案》等激励机制,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在江门市“进门有优惠、在职有补贴、退休有保障”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其中,《市区企业高技能人才养老保险补贴办法》属全国首创。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建立“双师工作室”,即“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全市产业升级急需的专业高技能人才,共成立了以数控、模具、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模具加工、电子专业和机电专业为主的6所名师工作室。此外,还有以马琰谋、伍炳亮为首的2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
为配合区域协同发展,根据当前“东提西进”的发展大局,在东部三区一市实行《江门市市区企业高技能人才养老保险补贴办法》,对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以上的企业高技能人才给予养老保险补贴,2015年东部三区一市共20067人领取,预计补贴金额2700万元;在西部三市启动“扬帆计划”,台、开、恩3市首次被纳入“粤东西北地区人才发展帮扶计划”(即“扬帆计划”),通过激励新晋升的高级技师,发挥高端引领带动作用,以促进当地高技能人才培养,今年吸引55名高级技师申报。
2.未完全满足企业转型需求 新兴产业尤为缺乏
江门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还是提升传统产业,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强大支撑。譬如,大长江集团在2013年-2016年期间开展约7次的企业技能人才多元评价,现场评价累计1000多人,获得证书的技能人才不但提高了生产水平、提升了工资待遇,还获得了国家的各项补贴,一举三得;江门市五家龙头企业之一的中集集团,通过3年的“校园对接、双招互助”合作(与江门市技师学院合作)解决了企业“用人难、留人难、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
江门市人社局总结分析,“十二五”期间,江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主要表现为从产业链的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逐渐向中高端技术资本密集型、从加工生产向研发设计转型。据了解,这已是江门市高技能人才培养连续4年突破万人大关,其中,今年新增高技能人才达1.5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但也要认识到,目前高技能人才仍不能完全满足江门企业转型的需要。”江门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是对一些新兴产业而言,如先进制造业里的南车、南洋船舶的焊接技能人才、大长江集团的机器手、机电一体化的技能人才、3D打印的技能人才,现代服务业的跨境电商、旅游、养老服务业技能人才等,比较缺乏。
据介绍,院校缺乏相应的专业、缺少品牌的培训机构和新兴职业工种缺少相关的评价标准是出现上述人才困境的主要原因。为改善这一现状,接下来将联合各大院校及培训机构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新要求,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等知识技能培训课程,逐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同时引进国内外品牌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体系,大力推广“菜单式”培训,不断满足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支持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培养造就具备高超技能、良好理论和技术知识素养的高技能人才仍将是江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结合当下江门产业发展趋势,特别是实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的目标,未来高技能人才培养将从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统筹规划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加强高技能人才引进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基础建设等六个方面为技能劳动者搭建“成长通道”。
为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深入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项目,根据企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制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切实调动企业实施职业培训的积极性;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等知识技能培训;建立名师带徒制度,引导和支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本行业公认的拔尖技能人才、省市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奖者等高端技能人才在本单位传技带徒,进行定向培养。
此外,“为实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的目标,还要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一方面,结合行业及产业发展特点,定期组织用人单位赴制造业、服务业、新兴产业发达的地区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健全“人才+项目”的引才模式,利用重大项目招商和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有利时机,同步引进专门的高技能人才。
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特聘岗位,对引进的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加大引进工作力度,在市内外制造业集中的地区探索设立高技能人才引进联系点或工作站,为用人单位与高技能人才有效对接搭建平台。 |